
尊重与平等
高二3 崔嘉
这些天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人与人的那份尊重和平等。记得初次见到南迪的时候,我只知道她是学校里的一位老师。因为未来十天就要住她家了,我问她我应该怎么称呼她。她说:“我的名字叫南迪。”我想都没想,叫了一声:“Ms南迪。”她笑了笑:“南迪就好。”接着她给我解释说学校里学生管老师都直呼其名的。这不像是师生或长辈和晚辈,让人感觉十分亲切。
那天在山坡上散步,南迪的小女儿波丽娜从郊外里抱回来一只小猫,求着要把小猫留下来养在家里。我以为南迪夫妇肯定不会同意的,毕竟这只是一个九岁小孩的幼稚想法,而且是只流浪猫,不干净,还不知道得过什么病呢。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一家人立即抱着小猫去了宠物医院。第二天家里就多了一只小可爱,还有猫粮、玩具等等。几个孩子和猫玩得很好,夫妇就在旁边欣慰地看着。很是温馨。原来我也想养一只猫,妈妈却不同意,说猫要是有什么病怎么办,又说,咱家没人有空照顾小猫,我也没办法。
一直以来,都是妈妈做什么饭我就吃什么。南迪却总是问一家人的想法,或者准备很多菜,自己按喜好搭配。参观时也是一样,自己点自己的一份,而不是长辈决定一家人吃什么。
这样的好处就是,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见解,不随波追流。
听课有感
高二4班 刘雪怡
我在圣公会学校游学期间,听了几节课,感触颇深。
首先,在圣公会学校学生都是走班制,每个班的人数不同,最少的只有4个人,最多的也不过十几个。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几门必修科目的基础上选择选修科目。
我听的第一节课是拉丁文课,教师里只有4名学生和一位老师,4名学生围在一起下棋,并根据掷骰子的点数抽卡片并回答卡片上的问题。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我听的第二节课是化学课,老师并没拿着课本给学生们念笔记,而是先给同学们讲解公式再进行实验。化学教室里有一个很专业的实验台,老师利用专业的仪器给同学们进行实验操作,整个实验过程十分细致、精确,确保每个学生能弄懂其中的化学原理,通过做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们轻松掌握化学知识。
我听的第三节课是英语课,在课上,老师会让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和同桌共同做题,共同探讨的过程。也会确保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和表达自己的权利,同学们也都十分积极地回答问题。有一点不同的是,学生们回答问题时不用举手,也不用起立,老师也没有讲台,在这个小细节上,也让我体会到欧洲人权的平等。
在技术课方面,理论课和实践课是分开的。例如我听的一节物理实践课,学生们整节课都在动手操作,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探究。还有我参观的一节木工课,每个学生都拿着尺子、刀、锯子等工具,他们的作业便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制造一个模型出来,而不是一味地在课本上做题。
通过这几节课,使我感受到欧洲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们更重视学生的时间能力,在实践中,每个学生得以成长。
交通文明
高二1班 王浩宇
比利时,一个发达国家,位于欧洲西部东与德国接壤,北于荷兰比邻,南与法国交界,东南与卢森堡毗连,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有着很多让人学习的地方,其中一个就是交通文明。
初到比利时,并不知道这个国家是怎么样的。有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可接下来的一系列细节让我体会到了比利时人的整体素质之高。
其一,当我坐在寄宿家庭的车上时,他们提醒我要系上安全带,我就听了他们的话把安全带系上。当时我想这是他们的体贴。可接连好几天,不管是坐他们家的车,还是坐任何别的交通工具,有安全带的就务必要系上,这使我感到很惊叹,惊叹的同时也在不停的赞赏,这是他们的习惯。
其二,令我感触很深的一点,当路口没有红绿灯时,我想过马路,但看到车来车往,就自觉地等待着汽车驶过,可正当我在想让他们快过时,令我惊讶的事发生了,往两边去的车都停了下来,等待着我过马路,当我反应过来时,快步走了过去,并不停地用德语说着“谢谢”,司机们各个面带微笑,向我招手示意友好,我也没有听见焦急的喇叭声,使我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其三,夜间,坐在车上赶往餐馆,因路上没有行人和汽车,所以车开得很快,并开着远光灯,我看着窗外的风景。突然注意到对面驶来一辆汽车,我当时没有太在意,可当两辆车看到对方时都自觉地将远光灯调为近光灯,并减慢车速,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使我佩服不已,这样可以大大减低事故率。
这些他们习以为常的小事真的使我感触很大,感觉这一次比利时之行收获颇多。
比利时,一个拥有着文明交通的地方。
平等与自由
高二1班 王晨旭
如果有人问我,这次比利时之行感触最大、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想我会回答,是那里参透的一点一滴平常之事中的平等与自由。
首先我想谈谈关于那里的平等。初到那里,便见到了校长与校长夫人。一开始,我认为校长夫人的出现是表示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和欢迎,可没想到,在此后的十多天时间,我竟几乎每天都能拿看到她,而且其中的几天她还亲自招待我们,校长夫人还亲手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午餐,而且据校长说,她会亲自对学生进行管理。而当我们去各地参观时,一位校长助理和一位副校长不辞辛苦拎着大包小包陪同我们游览,与我们说话也总是笑眯眯的。这些是我们亲身经历与感受到平等。
其次我还想谈谈关于那里的自由,那里的自由不仅是时间上的自由,更是学生思想上的一种自由,这种自由不仅体现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要学习的科目,更体现在那里的学生早晨8:30上课,下午4:00放学,使学生有了更丰富的培养其他爱好的时间,在我与所住的家庭的“爸爸”聊天时,我才了解到,那里的人除了工作之外,还会有第二职业,而这第二职业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所定,这些,不一直是我们所想要的自由吗?
“平等”与“自由”说起来简单,仅仅只有四个字两个词语,但做起来实际很难,我想,我们还需努力。
修养、文化与生活
高二10班 崔峥
十多天的游学生活结束,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颇多,感触也很多。除去那里空气太过清新,完全保留学生本性开放式教育等完美但很客观的状况。我想我注意到的更多的,大概是比利时人的修养、文化及生活了。
绅士一词最早便来自于欧洲,他们习惯于自称绅士,也的的确确能做到这些。在欧洲,绅士风度似乎不分男女,每一个人都谦和有礼。我接触的寄宿家庭及学校的老师,他们都会用亲切但也给予我感到舒服的安全距离来照顾我们。如果说绅士风度他们都有,那么在寄宿家庭中感到更多的是亲切和舒服。而在圣公会学校的几位带队老师身上,绅士风度尽显无遗。参观布鲁日及布鲁塞尔时,有一晚我们住在宾馆,因为担心酒店提供的毛毯我们用不习惯,两位带队男老师亲自给六个女生重新铺床,即便是布鲁塞尔微凉的夜里,似乎都有一种暖流从我们心底流过,温暖全身。十天左右的行程,七八天都在德国或比利时参观,每次遇到我们想去厕所的情况,无论是哪位男老师带队,总是不厌其烦的换零钱,一个一个投币让我们进去,永远是他们先照顾我们,还要时不时耗费脑筋和精力满足一下我们这群中国孩子什么都想看看的欲望。其中在布鲁日、布鲁塞尔跟队的摄像老师,永远背着大相机,不停的给我们留下珍贵的纪念,但他本人,却在照片中很少出现。每次吃东西,永远是我们先来,他们看情况而定,如此便出现了令我记忆深刻的一幕——在品尝华夫饼时,他们只端着最便宜没有任何配料的华夫饼,却带着一种慈父般的微笑注视着我们。去爱兹古堡那天,是几位老师开私家车带我们去。我们一路尴尬不知道跟人家说什么,只有老师偶尔给我们介绍一下周边风景。比利时的妈妈来接时,我一个鞠躬对他说了句德语的非常感谢,她忽然露出大大的笑容,拍拍我,用一口蹩脚的中文说了一句不客气,亲切、温暖,但又不失绅士的距离。
谨以此感谢非常帅气的副校长Peter先生,校长助理John先生,以及摄像老师安德利亚斯老师。我想,你们用你们最真诚的态度和心意,让我们这九个并不懂事的异国孩子在几千公里外的国度,收获了莫大的温暖与感动。
如果论历史及文化的积淀,没有可以与中国相比的国家,但在欧洲人眼中,历史理所当然应当被保留,于是,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古建筑、古街道,比比皆是,真正的现代建筑,少之又少。几千年的建筑仍然在使用,也仍然保存完好。对于古建筑,可以维修、加固,但不可破坏重新再盖。所以对于欧洲人而言,历史的底蕴与魅力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在他们心底留下一个个积淀,传承文化及历史的烙印。
曾经一直好奇,小小欧洲,又是那么少的人口,他们究竟是以怎样的力量使欧洲富强,科技走在世界前端的。现在我明白了,就例如厨房中,人们会用各种现代工具来节省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其它的事。总之,在德国及比利时,无论是公共场合还是其它地方,能不使用劳动力就不使用劳动力,能用机器代替就使用机器,如此,大部分较简单的工作,只需要极少的人操控机器,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此,减少了不必要的劳动力,可以让每个人做真正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欧洲人也善于用闲散的生活丰盈自己的内心。经常下午四点左右,街上就已经有开始运动的人了,跑步、骑单车,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对生活的满足以及发自心底的幸福感。
修养、文化、生活,构成了最活灵活现的欧洲。
比利时学生的生活
高二4班 苏宇轩
从大巴车驶进比利时圣公会学校校园的那一刻起,我们开始亲身体验比利时学生的生活。
与我们每天在学校的作息时间相比,比利时学生拥有太多的自由时间——早晨8:20准时上课,下午16:00放学。学校实行走班制,每节课学生都要去不同的教室。当然,这也有一定的缺点,学生得到的信息可能会出错,必须马上去办公室核对课程所对应的教室。学生必修的三门课程分别为数字、德语、法语,学校还开设了中文、手工、农业、汽车维修等作为选修课程。
我们进入数学、西班牙语、德语、化学等课堂,与比利时学生一起听课。数学课上,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必要时老师会给予提示和帮助;化学教室的讲台旁设有一个小型实验台,学生们能够亲眼看到神奇的实验现象;这一天恰逢西班牙语老师的生日,她为学生们带来自己制作的甜点,并在这天的课堂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教课……值得一提的是,在欧洲,人人平等,所以学生可以坐在座位上自由地提出问题,师生间不存在距离感,这也是课堂比较轻松自由的原因之一吧。
我们有幸和德语区教育部长见面并共进晚餐,大家提出了一直以来关心的问题,例如考试制度、学校优劣的评定等等。比利时学生每年有两次考试,分别于六月和十二月圣诞节前进行;教育部门设有专门的评定机构,通过一系列的考察来评定各学校的优劣等级。学生学习法语、西班牙语等语言,是为了进入大学打基础(他们可能会在荷兰、德国、法国等国家开始大学生活),不一定必须通过语言考试。
总之,比利时学生的生活与我们的学习生活颇有不同,我们应互相借鉴各自的教育方式,以丰富学生们的生活。
比利时技术实践课
赵天宇
当我们参观完圣公会中学的学校设施及设备时,我们接着又去了圣公会中学的机械技术实践课堂,他们的实践技术实践课堂,他们的实践技术课也有许多种,例如:木艺加工技术、汽车及机械零部件制作等。
在他们做木工技术时,其实他们是十分严谨的,不仅有专业的笔记与工具,更有老师在旁边进行指导,他们的动手能力真是十分惊人,当时我问那个学生:“你觉得很难吗?”他说:“不难,并不难”,最后他做出的那个工艺品确实是很不错。
他们在汽车技术上也很重视,学校及工厂会专门提供给学生们练习,并教他们车的线路及装置,学生们可以随意拆解汽车,练习,尽管有时他们做出的成品并不完美,但我觉得已经相当厉害了,如果让我做,我肯定是做不出来,不过我认为我们学校的一些同学肯定是没问题的。
他们机械加工我觉得更为先进,老师先教同学们程序,同学们再学习设计程序并到计算机上编程,这时机器便开始运作,通过已经设计好的程序作出一个又一个成品,不过大多数时候还是模拟操作为主,当时有两个学生很热情地为我们展示,操作。但他们说得只有一小部分是英语,我并没太听懂,在气焊时,我们观看了老师的操作并看了学生们制作的精巧且富娱乐性的工艺品,很富有新意。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模式一般是先上几节理论技术课,再动手参加实践,那里的老师没有讲台,学生讲课也不必站起来,所以师生之间很平等,我认为我们的学校也该多多增加此类课程,既可提升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以使同学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放松。
在他们的学生中,毕业后既可去上大学,又可以去当工人,在那里,听老师说,大学生与工人之间待遇是平等,工人并不被视为是下等职业,挣的钱也不必大学生少。正视每一种职业,因为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职业都高尚,伟大的。
时间转眼到了放学的时间,学生们从各个教室出来,我们的实践观赏也结束了,这时,我才真得感觉它们的课程内容真是十分丰富的啊,每一天都在充实之中度过,我们也应如此啊。